媒体视点

当前位置:首页  媒体视点
【伊犁日报汉文版】援疆风采:一所职业学校的“焕新”密码——记江苏援疆干部,伊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党委副书记、校长戚豹
发布日期:2025-07-12浏览次数:10

在伊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服装生产工艺实训室,缝纫机整齐排列,每名学生都在独立工位上专注地裁剪、缝制订单校服。不远处的建筑专业实训基地,一座按1∶1比例建造的“微缩版建筑工地”——工法楼矗立其中,学生能够亲手触摸、丈量梁柱结构。

建筑施工专业2023届学生蒋维新深有感触:“我们既能动手实操,又能系统掌握建筑工程施工全流程工艺,无论今后就业还是深造都更有底气了。”

这些真切的变化,使师生们想到同一个人:来自江苏的援疆干部,伊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党委副书记、校长戚豹。他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园丁,将江苏职业教育的种子精心播撒在伊犁的土地上,不仅让它生根,更催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。

初探症结:江苏经验不能简单移植

2023年4月,春寒料峭的伊犁河谷迎来了风尘仆仆的戚豹。作为第十一批中组部计划援疆干部人才,他带着行李和一摞资料,踏入校门。望着这片陌生又充满期待的土地,他暗下决心,要把江苏职教的经验“种”在伊犁,让它生根发芽。

跨越4000公里,戚豹深知责任重大。他没有急于“开药方”,而是将带来的资料作为“引子”,沉下心深入调研。现实却与预想不同: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、学生出路单一、教师理念亟待更新……他意识到,最初的方案多少有些“水土不服”,江苏的经验不能简单移植。

“援疆不是堆砌项目,江苏的职教理念、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,必须结合伊犁本地产业的实际需求才能落地生效。”戚豹说。

破局之道:规划引领与专业重塑

如何系统性改变学校职教生态?戚豹将重点锁定在学校规划、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、育人质量和就业提升上。通过深入调研人才培养方案、课程体系与教学规范,他主持制定了《“组团式”援疆三年行动计划(2023—2025年)》和《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(2023—2026年)》,提出并推进深化产教融合、优化专业布局、关爱学生成长等六大行动计划。结合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“教卫提质”重点工作,任务被分解落实到年度和每位援疆干部教师,形成了清晰的“10+N”任务清单。

一场大刀阔斧的专业布局调整随之展开。戚豹敏锐对接伊犁州“10+1产业集群”发展脉搏,果断淘汰陈旧、招生困难的专业,重点发展贴合文旅、智能制造、服装设计等本地支柱产业的新方向。“专业不能闭门造车,得盯着市场‘吃饭’。”他形象地比喻。

变化立竿见影。以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为例,过去是理论课程多,动手机会少。在实训环节,因为设备不足,两三个学生才能共用一台缝纫机,如今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工位,直接处理企业订单。旅游艺术系服装专业教师赵春丽感慨:“不少教师从学校毕业后就走上了讲台,以前老师怎么教,就怎么讲。老旧的课程学生不爱听,出校门也用不上。现在教什么、怎么教、达到什么标准,清清楚楚,心里有底了。”

“青蓝”同心:江苏师傅与天山徒弟

“‘留队伍比留项目更重要’,戚校长这话说到我们心坎里了。”旅游艺术系讲师李丹深有感触。她口中的留队伍,正是戚豹力推的“青蓝工程”——江苏援疆教师与本地教师结成“一对一”或“一对多”师徒对子。

帮扶绝非走过场。江苏师傅带来了新理念、新方法,带着徒弟备课、教研、参赛。更让本地教师眼界大开的是戚豹带领团队首创的“疆内选拔、在苏拉练”模式:有潜力的师生苗子,被送往江苏后方院校接受高强度集训。同时,“伊路苏语”职教讲坛、伊犁职教大讲堂火热举办,37场活动吸引了上万人次参与。戚豹还积极争取资源,分批选派200名骨干教师赴江苏进行“双师能力提升”专题研修。“以前外出学习机会少,现在能接触最前沿的知识,回来教学生底气更足了。”赵春丽道出大家心声。

成绩就是最好的证明。2023年至2025年,师生在自治区及以上技能大赛中斩获208项奖牌,国家级奖项更是达到9项。尤其在2025年新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,学校选派的104名选手在38个赛项中豪取36项大奖(一等奖9项、二等奖17项、三等奖10项),参赛获奖率高达94.7%,获奖总数位居全疆中职学校前列。

“过去中职生看不到前途,家长不抱希望,老师缺乏成就感。现在学生毕业被企业争抢,家长看到孩子成长,我们教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,也倍感自豪。”李丹欣慰地说。

融合之果:从课堂到车间,从迷茫到出路

漫步在伊犁中职校园,产教融合气息扑面而来。在戚豹的牵线搭桥下,学校与累计189家行业协会、企业深度合作;校企共建“新能源汽车”“电子商务”2个产教融合示范基地。依托基地和产业学院,推行学徒制培养、项目化教学,实现“企业进校园、教师进车间、师傅进课堂、项目进教材、学生进园区”,教学做合一,极大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。校企还共同投入建设3个现代产业学院、多个“大师工作室”及混编教学团队。

“以前学旅游专业,学生毕业后大多只能当服务员,现在很多能直接胜任领班。”赵春丽欣喜于这一变化。

变化源于课程的“脱胎换骨”。企业需要什么,课堂就教什么。建筑专业学生在实景工法楼触摸理解建筑结构,增设了BIM等新技术应用课程;旅游管理课增加了旅行社经营、景区讲解等实用内容。更让学生和家长安心的是多元的出路:“学徒制”培养产业急需人才,“订单班”保障优质就业,“升学班”则圆了许多孩子的大学梦。升学通道打通后,近80%的学生可继续深造。学校就业率从2022年的88.0%跃升至96.86%,就业对口率超80%。数字背后,是无数家庭重新燃起的希望。

援疆心声:这4000公里,值了!

戚豹的援疆故事,不仅有硬核的成绩单,更有温暖的情谊。他和学校发起的“石榴籽行动”,让援疆教师与68名家庭困难学生结成帮扶对子。茶艺、BIM等8个学生社团活跃了校园生活。更深远的是文化的交融:学校与江苏30多所职校班级实现“手拉手”全覆盖,孩子们通过书信、云端课堂交流英模精神;“天山遇江南·非遗绽新韵”落地学校展现苏伊非遗精彩技艺,促进两地文化交融;“援疆支教丝路,情系大美伊犁”画展上,援疆教师捐赠的40余件作品成为苏伊情谊的见证。225名师生赴苏培训,198名学生参与联合培养,“万里鸿雁传真情”的书信在两地青少年间传递……润物无声的努力,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。

当被问及“哪些时刻让您觉得这4000公里没白来”时,戚豹眼前浮现出一张张生动的面孔:曾是怯生生的学生,如今在技能赛场上自信挥洒;过去只能做基层服务员的毕业生,现在当上了酒店领班;本地教师从不知怎么教到带领学生捧回大奖;企业负责人连声称赞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好用……

“看到孩子们用技能改变命运,看到毕业生真正被企业认可,为社会创造价值,那一刻,所有的辛苦都值了。”戚豹的脸上,写满欣慰与坚定。

新闻链接:https://www.ylxw.com.cn/epaper/m/ylrb/content/20250712/Articel02006NR.htm

书记信箱:sjxx@jsviat.edu.cn

院长信箱:yzxx@jsviat.edu.cn

    【微信】

    【微博】

    【校报】

地址: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学苑路26号

|

邮编:221116

|

招生电话:0516-83888688/83889021

|

版权所有: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

|

苏ICP备11021512号-1

|

苏公网安备32031102000182